先后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铜牌赛事银牌赛事金牌赛事荣誉称号。
魏德操拼尽全力,潜入水底,几经寻找,隐约看到了孩子的身影,他一把抓住孩子,并牢牢扣住孩子的手臂。此时,落水孩童几乎被江水淹没。
正在这时,魏祖祥将停在岸边的渔船用力划了过来,父子俩合力将孩子救起。魏德操见到孩子脱险了,魏德操才察觉自己的脚疼痛无比,一看,脚底被划了一条长长的口子,血流不止除了在四好农村路、公路、铁路等建设上树立标杆,全力推进综合交通百日攻坚会战外,要全线发动,推进易地搬迁、城建房地产、能源、教育、扶贫、非电工业等其他重点行业领域的百日攻坚会战。要开展项目储备攻坚战,立足长远、实施项目策划万亿工程,做深、做实前期工作,高质量建好项目储备库,迅速补齐项目库建设短板。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德芬、李明华应邀出席会议。
副市长吴静、李彪、田渊,市政协副主席郝流勇,市政府秘书长郭晓东等领导出席会议。郭大进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落实抓项目投资的主体责任,迅速组建专业班子开展项目储备攻坚战,高效推进安全、优质、廉洁项目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至此,一座城市的意义经过不断修编后逐渐明晰。
经过1990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四次修编,2011年,昭通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镇雄县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规划近期2015年,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1万人。2011年至今沿用镇雄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变,商业地产犹如雨后春笋冒出来。鲁绍军道出了鲁家米线经久不衰的秘密。
从建设街到龙腾大道,从古老街区到新兴商业区,鲁家米线也跟随着移动,不知不觉间,城市的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平方公里增加到30平方公里。但在2018年秋季,鲁家米线的老板鲁绍军正准备申请鲁家米线专利,计划在往南几公里处的南部新区再开一家分店。
如果再往前追溯,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镇雄县城,以大十字街道为中心,到民国时期,城区面积仅0.48平方公里。 站在廉住房片区的开阔处,南部新城区尽收眼底,几公里外的两个标志性建筑格外醒目,它们分别是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区域联盟中心医院。作出定位之后,政府每年投入巨资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近年来,人民公园、南广公园、凤翅山公园、烟草公园、赤水源广场、雄腾广场陆续建成,市民休闲锻炼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老板常剑认为,城市环境改变吸引了大量人流,做生意就讲究人气两个字,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中高端服装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对服装品质要求高,追求款式的唯一性。
这是一个关于民生改善的承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开发区,其带来的商机诱惑着每一个有头脑的商人。2015年8月,从乡镇农转非进城的王家琴从北部城区一间阴暗出租房,搬迁到南部城区的公租房里,成为9300套公租房住户之一。看见城市的灿烂镇雄县住建局副局长付东旭是镇雄县城变化的见证人。
2016年,30年时间,建设街88号的米线馆虽几经改造,由土墙茅草房变为窗明几净的三层平房,但早已不能满足食客的要求,鲁绍军便在龙腾广场对面龙腾大道租赁了160平方米的门面,开起了鲁家米线龙腾分店。城市在时光流逝中发生巨变,镇雄县城的中心逐渐向南移动
熊玉珍家只是昭通城镇化稳步推进的一个缩影。整个昭通,都是吃饭财政,基本建设的资金,基本没有。
在昭通市财政局工作了30多年的老科长钱文进谈起当年的情况,直摇头。绥江县会仪镇会仪村25组的老党员杨孝友60多岁了,曾经是生产队长和村民小组长。二是国家对贫困地区人员工资实行中央转移支付,进入国家预算,国库每个月把人员工资按时划拨到地方财政账户上,财政及时兑现给员工。城镇化是一个地方流经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改革进入新阶段,发展进入新时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通人民必将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攻难攻坚、锐意进取,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一定能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市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省、全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上还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
对于我市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总量大的城市,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和成绩难能可贵。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8.6%提高到2017年的17.9%。
说起这40年来的变化,怕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哦。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6亿元。
随着中央对地方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地方财力的增长,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0.7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16.42亿元,年均增长17.5%,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经济在波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平稳,经济发展首先实现了量的跨越。
经过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22年漫长岁月,进入新世纪后的200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昭通人民奋发图强,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发挥乌蒙山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创新干,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2001年撤地设市后,昭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经济增速达到了两位数以上,分别于2006年、2012年跨越200亿和500亿关口,进入云南省高速发展的州市之一。据统计,197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仅有1.15亿元,2017年末达到1496.97亿元,年均增长20.2%。
昭通市统计局总统计师陈初明对记者说。这样,一方面经济发展财力增强,一方面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支出压力减小,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增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反过来又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绥江县中城镇金少社区居住的66岁熊玉珍回忆起当年的苦日子,想到今天的甜日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据昭通市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市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0.48亿元增加到 2017年67.53亿元,年均增长13.5%。
197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仅有2.04亿元,2017年末达到714.72亿元,年均增长16.2%。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山高坡陡、交通落后、人口众多,曾经是云南省的贫穷代名词。
据昭通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改革开放40年间,昭通经济实现了多次飞越。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向家坝水电站移民搬迁,我家搬到了新县城126平方米的框架结构新房子里居住,我有养老金、孙子上小学有低保,儿子打零工,一家三代人日子还算有奔头。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支持了采掘业、制造业、农业、工业等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经营发展。
银行存贷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之前,昭通的财政就是吃饭财政,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每个月都在为发工资而愁,虽然东挪西借想尽了办法,国家机关和人民教师的工资,可能还是要拖延几月、半年才能补发。
据他回忆,农村经济经历了集体生活、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村民自治、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退耕还林、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阶段,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已从当年的人人吃不饱、家家户户茅草房土坯房,发展到了如今的人人丰衣足食,家家户户楼房、别墅、小汽车,日子红火还有银行存款的幸福阶段。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昭通经济开始真正活跃起来,就业岗位和税收大幅度增加。
昭通2017年生产总值总量列全省第7位,相当于1978年的148.7倍。他介绍,后来昭通经济和财力的改善,得益于两点。